News & Events
宋珮
问: 对此次评审会议有什么感想? 答: 整体而论,这次参选的图画书和图文书素质很高,两岸三地都有很好的作品,题材、文体、图像风格都很多样。 问: 除了组委会提供的评鉴标准外,您在评选获奖书时有什么考量因素? 答: 除了图画书本身在文字、图画上面的表现是否纯熟、有创意,并且适合儿童之外,我也会考虑参选的图画书是否能反映两岸三地的文化、地域特质,换句话说,是不是表达出了其他国家的创作者无法呈现的特质。 问: 您对华文图画书的发展有什么期望或建议? 答: 华文图画书近十年来,在各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盼望创作者继续努力,磨练说故事的技巧,或是深入浅出介绍知识的能力,并在文字和图像的叙事上,以及表情达意上精益求精。 |
问: 对此次评审会议有什么感想? 答: 此次会议在疫情压力和限制下,组委会仍尽力维持「全员阅读」和「充份讨论」的原则,实属难得。每位评委都有充足的时间表达意见,虽然有激烈的争辩但仍然保持建设性的交流互动,共同合作完成评审工作,整个过程符合专业和公正的精神。我感受到各评委对书奖的重视和爱护,我也从他们的观点和想法学习到很多,是一次很充实的评审经验。 问: 除了组委会的评鉴标准,个人有什么考量因素? 答: 组委会的评鉴标准涵盖面很周全,包括适龄的儿童性,图像的艺术性和叙事技巧,文学或知识类的图书标准,文图合作关系,编辑制作的美感与可读性等。我在评选时,会考量符合这些标准的整体完成度。比方说,非常具有儿童观点却缺乏杰出的视觉艺术表现,或者图像有精致创意却缺乏适当的儿童主体性或合理的文本结构,我都会考虑忍痛放弃。因为这个书奖是在为儿童选书,儿童要读的是一整本书,他们经历的是完整的阅读体验,而不仅是书的某个概念或特色。丰子恺奖在早期设有文字、图像各别单独奖项,意在鼓励创作者的创意和才华;后来取消了,就是意识到儿童阅读的整体需要,也认为这个完整的目标是图画书应该并且可以做到的,众多欧美或日本的图画书都有实例可证。完整的考量并不表示四平八稳而无创见,评鉴标准有"鼓励创新,并对读者具有启发性的意义。"就是不妥协的宣告。这样的目标对创作与出版有较大的挑战,书奖评审的执行过程也要付出较高的成本,但对华文图画书的产业发展来说是值得努力的目标。 问: 对华文儿童图画书的发展有何建议或期望? 答: 我认为创作者方面,也就是作家与画家,这几年一直在成长进步。然而,对图画书而言,编辑是很重要的环节,文字编辑和图像编辑的眼光和判断,都会影响一本书最后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样貌。编辑是创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会写的不一定会画,会画的不一定写得好。如何帮助作家与画家各自展现自己的特长优点,藉由编辑台的协调整合,产生最好的互补效果,有赖编辑的文学或艺术素养以及做书的经验。期望出版社愿意更关注并有计画培养编辑的专业成长,使创作与出版的资源能更有效的提升华文儿童图画书的品质。 |
溫碧珠
问: 对此次评审会议有什么感想? 答: 个人认为丰子恺图画书奖相当尊重参选作品与评审工作,给予比较充裕的时间和相当舒适的环境,让评审委员能心无旁骛地阅读参选作品来初步选择自己的书单。之后,组委会再安排评审会议,经过充分的意见表达、讨论和投票来决定得奖作品。如此周延、审慎的评审过程相当难得。 这次接触到的评审老师们都是学有专精、各有所长的学者专家,在会议上大家都愿意畅所欲言、毫不藏私的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看法,并能倾听尊重不同的意见和说法,让我受益良多。尤其是主持会议的方卫平老师拥有沟通协调照顾全局的丰富经验,总能营造让大家畅所欲言的氛围,是顺利、高效完成评审会议的大功臣。 问: 除了组委会的评鉴标准,个人有什么考量因素? 对华文儿童图画书的发展有何建议或期望? 答: 因为评鉴标准的第一条就是"儿童图画书",因此在文字、图画、内容和内涵都能满足优秀图画书的前提下,个人会慎重评判“儿童观”,也就是设身处地为孩子考量该本图画书是否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特质。因为,儿童并非小大人。在他们有限的童年阶段值得多接触适龄的优秀图画书,在阅读中逐步培养理解、感受、联系、想像和审美等能力,充分享受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
首先仍要谢谢贵基金会的邀约,让我有机会参与这次的评选会。此次因Covid-19的防疫措施,增添你们诸多作业流程。然而也因着你们的周延与费心,让评委们虽仅能透过视频讨论,最终仍得以顺利进行与如期完会。 对于短短三天内要详看350本书,虽不轻松,但也深觉过瘾。特别是在出版表现上,能同时看到两岸三地同一时期,对阅读受众、对出版样类的想法。亦同时看到各地文字、绘图的创作实力,与编辑创意力的展现。无论是实现资源整合与编辑力的大制作;抑或呈现多宝格般处处暗藏精巧的动人小品,都各显创意思维与特色。 除了广阅作品,最后两天大伙儿跨地的视频讨论亦让人印象深刻。特别就最后五本受奖作品的深究与深论,不管是支持老师努力从各细节、角度为作品深化解析来争取其他老师的加码支持;抑或持不同观点的老师提出的反证看法,每个探究、交辩的专业角度,均让作品被看得更透彻与深刻。这样的过程在过往的评书会中虽屡经历,惟评委老师的组合背景与视野的不同,其所交互碰撞的火花与所见风景自不相同,很有意思! 相较于首选与佳作的激烈讨论,从其他10本推荐很快产生共识的结果来看,意味着在特色水平上各有特出,在总体类型上亦互为增补,所以疑义不大。最终结果也因着这些作品的增列推荐,让年度选书更显多样丰美,也更符图画书推广风貌多元的阅读精神。初次参与,以上有感! |
问: 对此次评审会议有什么感想? 答:1.因为这是第一次参加丰子恺儿童图画书评审活动,没有之前的经验参照和对于近些年创作水准的比较,这里泛泛谈一下对此次参评的华文图画书的整体印象:
*关注儿童心性,以动物或儿童自身为主角的绘本很多,具有亲和力。 *关注社会现实,出现时代性题材(如抗疫),但艺术处理程度不够。 *幻想类题材较多,以拟人体童话故事为主,而科学幻想类作品数量极少,需要鼓励。 *出现了传记类图画书(如关于李娜、竺可桢等的人物传记),但是在如何选取人物生命轨迹和表现精神、情感、心灵方面还有欠缺,比较平铺直叙,缺少巧妙的艺术构思和呈现手法,与彼得·西斯关于达尔文、伽利略的传记绘本的艺术完成度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在科学绘本方面,参评作品更多是纯粹的科普绘本,旨在传播知识,但文图缺乏完整、圆融的叙事性。建议科学绘本要融合知识性和故事性,要有整体性和好的艺术设计感。
b.主题类型: *有许多绘本着眼于张扬童心童趣即游戏精神,趣味性较为充分。 *亲情、友情、邻里温情主题的作品较多。 *展现地域文化的主题多和亲情主题相结合而显得有血有肉。 *生态主题绘本较多。 *具有哲思主题的绘本相对较少。
c.文体类型 *是否需要鼓励图像小说(graphic novel)?本次参评作品中仅有一部。 *故事型、小品/散文型较多,诗歌体绘本较少。
d.手法和风格 *一些作品采用的媒材和手法较为新颖和贴切,但不少绘本的手法较为传统。 *后现代手法和风格的绘本较为缺乏。 *一些绘本追求诗意的抒情风格,一些绘本追求活泼的幽默风格,个别作品能兼具抒情和幽默,营造更为丰富的审美体验。
e.文图关系 *一些绘本呈现出创作者自觉注重文图关系的意识,但是还有一些绘本在文图关系的处理上较为粗略,停留于简单的对应和补充关系,文图之间的张力不足。 *文图均由一人独立完成的作品较少,大多为合作型绘本,在文图关系上未能充分磨合与发挥。 *一些中外合作的绘本,中国作家撰文+外国插画家绘图,有些文图的气质不是特别熨帖。 f. 创新程度 总体而言,有鲜明、丰沛的创新感的作品较少。 2、评审感受: 因为疫情,很遗憾未能直接看到实体书,感谢会务组老师扫描大量的电子绘本。 阅读电子绘本带来一些问题:(1)因为电脑本身的亮度设置,画面色彩可能会与图画书本身的色彩形成差异,因此不好判断原本色彩的感觉;(2)电子绘本的页面呈现中,有时无法准确显现页面的处理(比如折叠页、上下对位页、覆盖页等),建议这类作品有所说明,或者拍摄演示的小视频;(3)电脑上看绘本,页面翻动时不便于前后反复翻看和对照,眼睛也十分疲劳。 网上讨论气氛非常好,评审主席充分给予自由发言的机会,鼓励大家争鸣。评委们都能坦率、真诚、友好地就作品论作品,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异议,在碰撞中重新考量作品,给予作品更为具体、深入和准确的判断。对于我个人而言,这种热烈的讨论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和提升的机会。我很喜欢这样可以畅所欲言的氛围,感谢老师们的分享、包容和指教! 問: 除了組委會提供的評鑑標準外,您在評選獲奬書時有什麼考量因素? 答:1、这个奖项是以作品本身的艺术质量为基准,对“获奖”作品可以完全据此来评,但是在“入围”作品中,是否可以适当考虑地区作品的入围问题?希望这个奖项能更好地鼓励所有华文地区的图画书创作。 2、3-12岁其实是一个比较长的年龄跨度,在“入围”作品的评选中,是否也可以考虑适合于学龄前儿童(幼儿)和年龄较长儿童的不同审美趣味和能力的作品都有入围? 3、近些年,中国作者和外国插画家的合作已经成为一种风尚,这类作品是否完全符合“华文图画书”的要求?如果这样的作品得奖,鼓励的是什么? 問: 對華文兒童圖畫書的發展有何建議或期望? 答:大陆的华文原创图画书近些年产量很高,但良莠不齐,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许多作品没有经过长时间的打磨,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而迅速登场,因而质量一般甚至较差。华文图画书创作应该鼓励具有创新意识、挑战精神的“有难度”的创作,包括在内容和艺术方面都要锐意探索新的可能性。在广泛学习世界优秀作品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加强图画书理论的修养,不满足于现有的方式,寻找和创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风格,同时也鼓励尝试多元化创造。 从图画书的阅读功能而言,对于儿童的心智发展可以有多种效果,给儿童带来愉悦、共鸣、激动、震撼、净化、鼓舞、提升、开阔和丰富。相对而言,对儿童性、游戏性的追求日益重视,而在成长向度上富有同理心和力度感的作品似乎还较为少见。期待出现更多能召唤所有年龄读者去反复阅读的、意趣丰盈的、有“经典”气象的华文原创图画书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