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赏析:
最佳儿童图画书首奖
内容简介
春节到了,在外打工的爸爸赶回家团圆。但故事中的小女孩毛毛见到爸爸时却感觉陌生。后来她穿上爸爸买的新棉袄,看着爸爸修房子,骑在爸爸肩上远望……才渐渐重拾亲情与对爸爸的信赖。故事的高潮由藏在汤圆里的硬币引发:父亲在汤圆中放进一枚好运币,毛毛吃汤圆时刚好吃到,就把它送给爸爸,期待着明年再包汤圆的约定。作者藉由一枚硬币,传达出孩子对为了家庭长期在外的亲人的想念、感激和眷恋之情。
出版资料
- 作者:余丽琼
- 绘者:朱成梁
- 出版社:明天出版社(南京信谊儿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策划)
- ISBN:978-7-5332-5587-9
- 适读年龄:3-8岁
- 出版日期: 2008年1月
评审评语
《团圆》是一部将民族传统文化、现代生活内涵、儿童心理情感恰切而有机地融为一体,具有人情味、历史感、艺术美的感人作品。其文字故事自然朴素,没有夸饰的言辞,没有过剩的意绪,主题意蕴含而不露,情感表达酽而不烈,结构安排疏而不漏,既为绘画提供了坚实的展开基础,也给绘者留下了广阔的创意空间。
而绘者深谙图画书的图画是设计的美术这一艺术法则,运用年画的一些艺术元素,紧贴故事的意涵,展开了一系列具有想象和创意的美术设计,例如:门笺的活用、环衬的处理、卡通分格的设计、跨页图、大图和小图的穿插、封面图与封底图的呼应等等。(信谊出版社的版本在文本开始的页面安排上,叙事意义较连贯完整。)这些美术设计强化了绘画语言的表达功能,营造出了图画与文字相得益彰、互为活化、彼此提升的艺术效果。作品的朴实淳厚的画风,不仅散发着民族审美的气息,而且颇能于举手投足、转身相对之间,微妙地透露出人物的内在心理情感,显示出画家描绘人物的深厚功力。
朱自强(中国海洋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
得奖者
余丽琼
1980年出生在安徽安庆,南京大学文学学士、戏剧艺术在读硕士,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现为《东方娃娃》编辑。自1996年起发表散文、诗歌、小说十万余字。
朱成梁
1948年出生于上海,少年时代在苏州度过,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曾为江苏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现已退休。热爱图画书创作,并从中得到乐趣。 1984年图画书《一闪一闪的兔子灯》获联合国亚洲文化中心“野间”佳作奖。图画书创作有《世界的一天》、《争鹿》、《火焰》、《团圆》等。
奖项回顾
假如时光倒流…… 余丽琼 读过《团圆》的好些朋友会问我,你的父亲真是这样吗?他完全是这个时代农民工的代表——乡下的农民进城打工,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得好不容易好苦……其实,这可能恰好是一个巧合吧。 无论对于哪个家庭来说,只要有挚爱的亲人远在异乡,那么对团圆的期待和一次次的离愁牵挂,何尝不是刻骨铭心呢?我不写时代,我只写我自己,写我自己的家庭。无论把它放到哪个时代都不重要。《团圆》的故事,是我童年生活里无数次与亲人相聚再离别的缩影。我选择写父亲,因为他带给我的意义远不止于父爱。 我的童年时代,是一个父亲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时代。他是建筑师,常年出差在外,唯一的印象是每次回家他都会从大皮箱里像变魔术一样掏出礼物来跟我套近乎。而我,因为收了礼物、被他哄得很开心,也就不再疏远他。不过有一次,他有一年多的时间呆在哈尔滨参加学习,在我淡忘了他的存在时,他回家了。我用一个陌生人的眼神远远地去看他,一旦他一靠近,就会吓得哇哇大哭,无论什么礼物都是哄不过来的,他很伤心,觉得必须要为此做点什么。于是,他费尽辛苦找来了一个有相机的朋友,花了一天时间为我们拍了一张全家福。那一天让我记忆深刻,父亲花了很多心思在楼下找到合适的位置摆好椅子,于是我们坐下来,妈妈搂着哥哥,我坐在爸爸的腿上,我们四个人紧紧坐在一起,在那个摄影技术并不普及与成熟的年代里,我们诚惶诚恐,不知道对着机器要怎样笑出来才好,带着几分紧张与不自然,我们一家人被收到了这迄今为止唯一的一张全家福里。 对家的重新定义和对父亲的全部记忆似乎就是从那一天开始的。父亲的良苦用心我是很多年后才咀嚼出来,那张全家福我至今都视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它是一个开始,它将我们四个人的心紧紧拴在了一起,即使今天父母老了,我和哥哥也长大成人,但彼此间仍有一样的心跳,以及随岁月愈积愈深的依恋。以后无论家里谁出了远门,我们都不再会有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心态,而是遥远的祝福、深长的眷念与团圆的期待。 在创作《团圆》时,庆幸的是,我首先找到了这种气息,我以为,它比故事更重要,笼罩在童年之上的心绪与氛围比故事的情节更能打动我自己。我很在意这个,无论是自己写东西,还是看别人的,我都会很在意先于故事所传递出来的味道与气息。 串联故事始终的是一枚小小的硬币,寻找这枚硬币的过程何其辛苦。整个创作过程中,我一直想找到一样东西能把所有对亲人的爱承载并且包容进去,不用过多的言语,用它就能表达全部的心意。有这样的一个东西在里面时隐时现,或许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能让人一再地感触和回味。什么样的东西会有这么大的力量呢?稿子在搁下了一段时间后,突然有一天,我的脑子里闪出了“好运硬币”,过年期间,包在汤圆里的硬币是最寻常但又意味深长的物件,不是吗? 硬币的意外发现让我自己一下子释怀,我相信它是灵感交给我的,但我更相信它是多年来藏在我心里但又一直没有发现的东西。如果没有这么多年收下的父爱在心里累积,我无论如何都是找不到这枚硬币的。感谢时间和亲情的沉淀!从小到大,与父亲之间的离合与情义总是在父亲的言语间流露出来,我不曾表达并回报过他什么,但今天,这本书、这枚硬币掏空了我心底里所有对他的爱。 《团圆》里面那个叫毛毛的小女孩是我自己。毛毛是我的小名,至今父母还在用。那时候院子里的孩子都叫毛毛,只是姓不同,有王毛毛、李毛毛、徐毛毛、袁毛毛……一群毛毛。故事里我毫不犹豫地用了“毛毛”这个小名,它代表的可能不是我一个人,而是那个时代的一群孩子,是打着中国烙印的一群人。他们虽然长着不同的面孔,住在不同的城市里,成长在不同的家庭中,但也许他们也在被人用这同样的名字呼唤着,人生种种相似的聚散也在他们身上一次次发生……很多东西是共通的,能在心与心之间畅通无阻,故事里的硬币是这样的东西,“毛毛”这个小名也应该是心照不宣的东西吧。 我很喜欢一遍遍地回顾自己,回顾那些已经一去不返的时代。假如时光倒流,我一定会逃回去,重复去做那个叫“毛毛”的小女孩。有些东西在今天的社会里已经找不到了,它们单纯地活在过去的日子里,温暖而且厚重,我们的成长便是离它们越走越远。这是一件很无奈的事情,幸好我们还能怀想,还能用言语和文字不断重复它们曾经的模样,还能让后来的孩子们去感悟。所以,借图画书之手,作为成人的我们其实可以做很多事情,童年是一个宝库,退回去寻找到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再拿这样的东西来跟我们的孩子分享,何尝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呢? 现在从头再将曾经走过的“团圆”之路温习一遍,对我来说,是一种感慨与幸福,因为走过了,所以深知整个历程的波折与艰辛,也为自己总算走了过来而感到欣慰。这些经历是无价的宝贝,它们足够我一次次回想,并且心满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