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頻賞析:
最佳兒童圖畫書首獎
內容簡介
春節到了,在外打工的爸爸趕回家團圓。但故事中的小女孩毛毛見到爸爸時卻感覺陌生。後來她穿上爸爸買的新棉襖,看著爸爸修房子,騎在爸爸肩上遠望……才漸漸重拾親情與對爸爸的信賴。故事的高潮由藏在湯圓裡的硬幣引發:父親在湯圓中放進一枚好運幣,毛毛吃湯圓時剛好吃到,就把它送給爸爸,期待著明年再包湯圓的約定。作者藉由一枚硬幣,傳達出孩子對為了家庭長期在外的親人的想念、感激和眷戀之情。
出版資料
- 作者 : 余麗瓊
- 繪者 : 朱成梁
- 出版社 : 信誼基金出版社
- ISBN : 978-986-161-247-8
- 適讀年齡 : 3-8歲
- 出版日期 : 2008年01月
評審評語
《團圓》是一部將民族傳統文化、現代生活內涵、兒童心理情感恰切而有機地融爲一體,具有人情味、歷史感、藝術美的感人作品。其文字故事自然樸素,沒有誇飾的言辭,沒有過剩的意緒,主題意蘊含而不露,情感表達釅而不烈,結構安排疏而不漏,既爲繪畫提供了堅實的展開基礎,也給繪者留下了廣闊的創意空間。
而繪者深諳圖畫書的圖畫是設計的美術這一藝術法則,運用年畫的一些藝術元素,緊貼故事的意涵,展開了一系列具有想像和創意的美術設計,例如:門箋的活用、環襯的處理、卡通分格的設計、跨頁圖、大圖和小圖的穿插、封面圖與封底圖的呼應等等。(信誼出版社的版本在文本開始的頁面安排上,敘事意義較連貫完整。)這些美術設計強化了繪畫語言的表達功能,營造出了圖畫與文字相得益彰、互爲活化、彼此提昇的藝術效果。作品的樸實淳厚的畫風,不僅散發着民族審美的氣息,而且頗能於舉手投足、轉身相對之間,微妙地透露出人物的內在心理情感,顯示出畫家描繪人物的深厚功力。
朱自強(中國海洋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
得獎者
余麗瓊
1980年出生在安徽安慶,南京大學文學學士、戲劇藝術在讀碩士,中國散文學會會員。現為《東方娃娃》編輯。自1996年起發表散文、詩歌、小說十萬餘字。
朱成梁
1948年出生於上海,少年時代在蘇州度過,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油畫專業,曾為江蘇美術出版社副總編輯,現已退休。熱愛圖畫書創作,並從中得到樂趣。 1984年圖畫書《一閃一閃的兔子燈》獲聯合國亞洲文化中心「野間」佳作獎。圖畫書創作有《世界的一天》、《爭鹿》、《火焰》、《團圓》等。
獎項回顧
假如時光倒流…… 余麗瓊 讀過《團圓》的好些朋友會問我,你的父親真是這樣嗎?他完全是這個時代農民工的代表——鄉下的農民進城打工,只有過年的時候才回家與家人團圓,過得好不容易好苦……其實,這可能恰好是一個巧合吧。 無論對於哪個家庭來說,只要有摯愛的親人遠在異鄉,那麼對團圓的期待和一次次的離愁牽掛,何嘗不是刻骨銘心呢?我不寫時代,我只寫我自己,寫我自己的家庭。無論把它放到哪個時代都不重要。《團圓》的故事,是我童年生活裡無數次與親人相聚再離別的縮影。我選擇寫父親,因為他帶給我的意義遠不止於父愛。 我的童年時代,是一個父親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時代。他是建築師,常年出差在外,唯一的印象是每次回家他都會從大皮箱裡像變魔術一樣掏出禮物來跟我套近乎。而我,因為收了禮物、被他哄得很開心,也就不再疏遠他。不過有一次,他有一年多的時間呆在哈爾濱參加學習,在我淡忘了他的存在時,他回家了。我用一個陌生人的眼神遠遠地去看他,一旦他一靠近,就會嚇得哇哇大哭,無論什麼禮物都是哄不過來的,他很傷心,覺得必須要為此做點什麼。於是,他費盡辛苦找來了一個有相機的朋友,花了一天時間為我們拍了一張全家福。那一天讓我記憶深刻,父親花了很多心思在樓下找到合適的位置擺好椅子,於是我們坐下來,媽媽摟著哥哥,我坐在爸爸的腿上,我們四個人緊緊坐在一起,在那個攝影技術並不普及與成熟的年代裡,我們誠惶誠恐,不知道對著機器要怎樣笑出來才好,帶著幾分緊張與不自然,我們一家人被收到了這迄今為止唯一的一張全家福裡。 對家的重新定義和對父親的全部記憶似乎就是從那一天開始的。父親的良苦用心我是很多年後才咀嚼出來,那張全家福我至今都視為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它是一個開始,它將我們四個人的心緊緊拴在了一起,即使今天父母老了,我和哥哥也長大成人,但彼此間仍有一樣的心跳,以及隨歲月愈積愈深的依戀。以後無論家裡誰出了遠門,我們都不再會有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心態,而是遙遠的祝福、深長的眷念與團圓的期待。 在創作《團圓》時,慶幸的是,我首先找到了這種氣息,我以為,它比故事更重要,籠罩在童年之上的心緒與氛圍比故事的情節更能打動我自己。我很在意這個,無論是自己寫東西,還是看別人的,我都會很在意先於故事所傳遞出來的味道與氣息。 串聯故事始終的是一枚小小的硬幣,尋找這枚硬幣的過程何其辛苦。整個創作過程中,我一直想找到一樣東西能把所有對親人的愛承載並且包容進去,不用過多的言語,用它就能表達全部的心意。有這樣的一個東西在裡面時隱時現,或許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能讓人一再地感觸和回味。什麼樣的東西會有這麼大的力量呢?稿子在擱下了一段時間後,突然有一天,我的腦子裡閃出了“好運硬幣”,過年期間,包在湯圓裡的硬幣是最尋常但又意味深長的物件,不是嗎? 硬幣的意外發現讓我自己一下子釋懷,我相信它是靈感交給我的,但我更相信它是多年來藏在我心裡但又一直沒有發現的東西。如果沒有這麼多年收下的父愛在心裡累積,我無論如何都是找不到這枚硬幣的。感謝時間和親情的沉澱!從小到大,與父親之間的離合與情義總是在父親的言語間流露出來,我不曾表達並回報過他什麼,但今天,這本書、這枚硬幣掏空了我心底裡所有對他的愛。 《團圓》裡面那個叫毛毛的小女孩是我自己。毛毛是我的小名,至今父母還在用。那時候院子裡的孩子都叫毛毛,只是姓不同,有王毛毛、李毛毛、徐毛毛、袁毛毛……一群毛毛。故事裡我毫不猶豫地用了“毛毛”這個小名,它代表的可能不是我一個人,而是那個時代的一群孩子,是打著中國烙印的一群人。他們雖然長著不同的面孔,住在不同的城市裡,成長在不同的家庭中,但也許他們也在被人用這同樣的名字呼喚著,人生種種相似的聚散也在他們身上一次次發生……很多東西是共通的,能在心與心之間暢通無阻,故事裡的硬幣是這樣的東西,“毛毛”這個小名也應該是心照不宣的東西吧。 我很喜歡一遍遍地回顧自己,回顧那些已經一去不返的時代。假如時光倒流,我一定會逃回去,重複去做那個叫“毛毛”的小女孩。有些東西在今天的社會裡已經找不到了,它們單純地活在過去的日子裡,溫暖而且厚重,我們的成長便是離它們越走越遠。這是一件很無奈的事情,幸好我們還能懷想,還能用言語和文字不斷重複它們曾經的模樣,還能讓後來的孩子們去感悟。所以,借圖畫書之手,作為成人的我們其實可以做很多事情,童年是一個寶庫,退回去尋找到一些屬於自己的東西,再拿這樣的東西來跟我們的孩子分享,何嘗不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呢? 現在從頭再將曾經走過的“團圓”之路溫習一遍,對我來說,是一種感慨與幸福,因為走過了,所以深知整個歷程的波折與艱辛,也為自己總算走了過來而感到欣慰。這些經歷是無價的寶貝,它們足夠我一次次回想,並且心滿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