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Events
原創圖畫書如何發力
- 星期五 七月 26, 2013
- Posted by: cloudpillar
- 分類: 研討與評論
前不久,去香港參加了第三屆豐子愷華文原創兒童圖畫書獎的終評,細讀並討論了幾十部入圍作品,最後評出五部獲獎圖畫書。獲獎名單將於下月公佈。本文是結合評獎感受,並聯繫近期關於圖畫書的觀察思考,談一點自己的看法。
通過這次評獎,不難看出華文出版界和創作者們的努力,參評作品的水準正在提高,與西方乃至日本圖畫書的距離正在縮小;但我不得不說,我們的原創圖畫書仍還在起步階段。存在的不足可以談出許多,其中最突出的,我以為是兩點:一是兒童想像力未能得到充分的表現和滿足,二是創造精品(尤其是繪畫精品)的意識尚未真正確立。這兩點,第一點是「為兒童」的問題,第二點是「為藝術」的問題。這兩個問題都需要解決,而首先要解決的是「為兒童」的問題。現在,這兩點常有纏夾,在討論「為兒童」時,有人會以「為藝術」的追求作搪塞,反之亦然。比如,有些懷舊、民俗的題材與兒童審美的距離甚遠,但作者往往熱衷於此,原因就是它們在藝術表現上更得心應手,也更易畫出民族特色。又如,有些圖畫書線條粗疏,構圖不精,有人就以兒童喜看粗線條漫畫為據,認為給兒童作畫沒必要精雕細刻。這樣的纏夾,顯然是不利於兒童圖畫書的發展的。所以我覺得,這兩個問題還是分開來看更好。
第一個問題,如逐步深入下去的話,就是題材問題,隨後就是對這一題材的藝術表現問題,以及致使藝術表現未能達到最佳的文化、心理問題。對此我曾做過一些調研,我以起步較早的信誼版圖畫書為例:在信誼歷年的引進版圖畫書的書目中,那些童話類的、充滿奇思異想的、能充分誘發兒童想像力的作品,比例在百分之七十以上,而寫現實日常生活的(我姑且稱之為小說類)只佔百分之二十幾; 但在信誼的原創圖畫書中,寫日常生活的占了一半以上,真正充滿想像、合於童話性質的,比例非常低,有很多則屬於「準生活故事」,其實還是接近於寫實的。其他編創、出版機構,比例與此相類,或更有甚者(可參考我發表於2013年1月10日 《文學報》上的文章《中國原創圖畫書的「短板」》)。這幾年,經過評論界的呼籲和創作者們的努力,情況有所改進,想像類題材漸漸得到重視,但要根本改觀,尚非易事。所以,在歷屆豐子愷獎的參評作品中,更多的還是寫實的、教育兒童的、給兒童講述道理或傳遞知識的、成人的回憶或描繪風土民俗等題材,孩子們最喜歡的異想天開的童話類作品還是少,品質高的則更少,有些想像還停留在比較幼稚的階段,沒能超出兒童自身所能創造的水準。雖然,我們常說,兒童圖畫書是二至九十歲都能看的美妙讀物,但其實,它們的主要讀者,還是六七歲以前的兒童。六歲前的孩子正處於想像力高度發展的時期,這一時期不發展他們的想像力,以後就再也沒有發展的機會了。從三歲起,孩子就會本能地編出一些故事來,連他們自己也辨不清這故事的真假,這是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想像力讀物,只能自己編造,聊以充饑。這時,生動多趣的童話類作品,正是他們最重要的精神食糧,如中國原創圖畫書的作者們不把自己的主要關注點轉移至此,只滿足於畫一些讓自己得意的作品,那是很難取得更大成功的。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重實用,重實際,「子不語怪力亂神」,想像能力相對來說不是強項,這就更需要我們自覺揚長避短,虛心向世界先進文化學習。
第二個問題,既是繪畫樣式問題,也是創作態度問題,此中還有一些必須釐清的、似是而非的理論問題。或曰:兒童愛看漫畫,圖畫書不妨向漫畫風格靠攏。看現今國產圖畫書,漫畫風的確風行,有的甚至用電腦作圖,精工細作的手繪藝術品很少,似乎編者、畫者和出版者都希望快速成書,當年完工。其實,國外那些成功的圖畫書,畫個十年八年,並非稀奇事。圖畫書本來就是一種精品概念,是以它長久的生命力取勝的;而現在,到了中國,它很可能變成一種速製品了。是不是孩子愛看漫畫,我們就只該向他們提供漫畫?漫畫思維與兒童思維確有不少貼合處,這是它取討巧的地方;但兒童對繪畫的理解、欣賞能力是逐步形成的,是在審美實踐中完成的,這就需要給他們提供更為多樣的繪畫品種(當然前提是這些品種適合於表現作品的內容),尤其要提供各類品種中的精品。不能因為孩子能吃土豆,就只給他吃土豆,儘管土豆也有營養,但單一的土豆不能解決營養的豐富性問題,更不能解決口味的多樣化問題。「食不厭精」一語,用於食,或許並不恰切,用於藝術欣賞,卻真是至理名言。回想我小時候,豐子愷的漫畫愛看,齊白石的花鳥畫愛看,於非闇的工筆畫同樣愛看,一幅《有客策杖過板橋》的山水畫(當然是印刷品)被我珍藏了很久,我還曾被氣勢恢宏的西方宗教畫所震攝和感染……可見,兒童對繪畫的接受是多元的,我們沒有理由只給他們看漫畫或類乎漫畫的速製品。把最好的美術精品獻給兒童,獻給兒童圖畫書,我以為,這正是中國原創圖畫書最該發力之處。這一屆豐子愷圖畫書獎將對繪畫上的精品意識予以表彰,其用意,應該也就在此吧。
文章原載於2013年7月26日《文匯讀書周報新觀察 》http://dszb.whdszb.com/whdszb/html/2013-07/26/node_4.htm
劉緒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