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Events
——以第一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獲獎作品為例 朱自強
科學圖畫書的重要收穫
最後,我談一談關於科學圖畫書的問題。這次評獎中,我個人很開心的是看到台灣的優秀科學圖畫書來參評,其中,有《池上池下》這本獲優秀獎的作品,還有淩拂文、黃崑謀圖的《無尾鳳蝶的生日》,我覺得那本也還不錯。科學圖畫書其實創作起來比較難,需要有特殊的才情。在我接觸的有限範圍內,我覺得台灣是不是這方面也相對較弱?最起碼內地是非常弱的,像《小蝌蚪找媽媽》這類的很多作品其實都不能叫作科學圖畫書的,那就是童話作品。
首先,對《池上池下》,我比較看重的就是它那種極為寫實,但是富於美感的繪畫風格。
《池上池下》這本書,確實可以和我讀到的一些日本的優秀科學圖畫書,比如《河流》、《野草的生活》、《我是大象》等,可以和它們相媲美。這本書是勞心勞力的繪畫,在繪畫上下的功夫一會我們會看到,那邊陳列的畫可以看得更清晰。有些蜻蜓畫得跟照片差不多,非常逼真,因為科學的東西就要非常的寫實、非常的逼真,然後,後面的風景又是很有美感的表現。我想,從這裡面能夠感受到作家對大自然中的那些生靈的這種熱愛。一個畫家,就是畫這些,會把它畫得如此精心,然後又不是來講故事,可以看到他那種嚴謹的態度。畫得是太精心了,我很感動的是這個,就是這種嚴謹的科學精神,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科學精神的嚴謹性是不同的,我覺得在中國的圖畫書裏,作家能做到這種程度是難能可貴的。一隻水蠆羽化成蜻蜓的過程,他都給你畫出來,一步一步的都給你畫出來,而且要寫出,晚上十一點幾分的時候它開始蛻皮,然後最後從裏邊出來的時候是十二點多少,然後它要晾乾自己的翅膀需要多長時間,都精確地把它表現出來。
其次,《池上池下》不平鋪直敘、簡單枯燥,而是精心構思,以生動的敘述節奏,講述“池上池下”的生命世界。
《池上池下》的敘述不平鋪直敘、不簡單枯燥,這很不容易。很多講科學的作品都認為科學內容原原本本的呈現就可以了,《池上池下》不是這樣,它有精心的構思。我剛才講畫面的敘事節奏,我覺得他就是用生動的畫面的敘述節奏,來講述“池上池下”的生命世界。具體來說,就是以一隻白鷺為切入點,通過它來濺起水花,把池上的世界和池下的世界聯繫在一起。在這幅圖裏面,遠遠的有一隻白鷺飛過來,我們可以看出它的姿勢,是一個要降落的姿勢,然後接下來的一幅畫出現了它的兩條腿,我覺得這個安排也是很巧妙的。是把整個白鷺的身子全畫出來好,還是只畫兩條腿好呢?一定是只畫兩條腿好,這樣就更有畫面的進入感。這個時候已經不僅僅是池面了,池下也開始出現。在這幅畫裡,池下出現得更多。我覺得這個視線是來自白鷺,所以水面會愈來愈深,看得也愈來愈清晰。這時作家寫到:“小白鷺動也不動盯著水面,就像銀髮蒼蒼的沉默學者,專注從事有興趣的事物。”這種表現是很文學化的。接下來,它突然把長喙插入水中,捉住了一隻泥鰍,“泥鰍在無助的掙扎”,其他的那些魚、昆蟲、蝌蚪都四處逃散。你看這個畫面也是有節奏的,從高處的池面,然後到池下一點,再到池底。這個時候,自然就過渡過來了,說:“沒錯,水池上有不少昆蟲在活動,水池下也有許許多多小昆蟲生活着。”接下來就講,池下的小昆蟲有的隨着成長,會到池面上去生活。水蠆要羽化的時候,它會從水下沿着枯木枝往上爬,你看這個幼蟲從水下來到了水上,它爬出來“試試天氣是涼是暖”,覺得氣溫不對,它又退了回去。作家對昆蟲的智慧寫得如此細緻入微。
再次,《池上池下》將科學內容與人文思想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給孩子寫的優秀的科學圖畫書,很多都是注重將科學內容與人文內涵有機的融合在一起,《池上池下》在這方面也是有心得和水準的。比如,從圖畫書的形式上,作家是以三個聲部來講述池上池下這個世界。一個聲部就是關於麻斑晏蜓水蠆羽化成蜻蜓的故事,是帶有抒情味道的散文,就是文字的敘述部分;另一部分就是左下角的那個作家的觀察記錄:“5月1號,六天後時序進入五月了,池塘裏的四齡水蠆蛻皮為五齡幼蟲。”什麼時候蛻皮,用幾天,都清清楚楚的標記在這裡,這是作家的觀察記錄,是嚴謹的科學內容,但是還是一種個體的角度。在下端的右側呢,有一些標記,作家在寫生態的時候是非常嚴謹,非常真實的,比例、位置、每一種昆蟲和魚類都標出來,讓你知道,比如說大肚魚,什麼麻斑晏蜓,五齡水蠆,泥鰍等等,他都標記出來。對蝌蚪、泥鰍,他都有描述,這種描述就往往是對昆蟲、對魚類本身的記錄,是具有普遍性的。這三個聲部我覺得形成了一個立體的文本,使這本圖畫書在閱讀上也可以滿足讀者多種的需求。如果把這三部分都關注到了的話,其實會形成一種非常豐富、複雜的體驗。《池上池下》裏面有一個昆蟲的成長,生命的孕育這一過程,作為一個生態學者、生態作家來說,這裏邊顯然是人文精神這樣一個立場的關照。
感謝能和大家分享這麼多關於台灣圖畫書的觀感,謝謝大家!
朱自強
中國海洋大學教授,文學與傳播學院院長,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
第一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評審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