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Events
原创图画书如何发力
- 星期五 七月 26, 2013
- Posted by: cloudpillar
- 分类: 研讨与评论
前不久,去香港参加了第三届丰子恺华文原创儿童图画书奖的终评,细读并讨论了几十部入围作品,最后评出五部获奖图画书。获奖名单将于下月公布。本文系结合评奖感受,并联系近期关于图画书的观察思考,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通过这次评奖,不难看出华文出版界和创作者们的努力,参评作品的水平正在提高,与西方乃至日本图画书的距离正在缩小;但我不得不说,我们的原创图画书仍还在起步阶段。存在的不足可以谈出许多,其中最突出的,我以为是两点:一是儿童想象力未能得到充分的表现和满足,二是创造精品(尤其是绘画精品)的意识尚未真正确立。这两点,第一点是“为儿童”的问题,第二点是“为艺术”的问题。这两个问题都需要解决,而首先要解决的是“为儿童”的问题。现在,这两点常有缠夹,在讨论“为儿童”时,有人会以“为艺术”的追求作搪塞,反之亦然。比如,有些怀旧、民俗的题材与儿童审美的距离甚远,但作者往往热衷于此,原因就是它们在艺术表现上更得心应手,也更易画出民族特色。又如,有些图画书线条粗疏,构图不精,有人就以儿童喜看粗线条漫画为据,认为给儿童作画没必要精雕细刻。这样的缠夹,显然是不利于儿童图画书的发展的。所以我觉得,这两个问题还是分开来看更好。
第一个问题,如逐步深入下去的话,就是题材问题,随后就是对这一题材的艺术表现问题,以及致使艺术表现未能达到最佳的文化、心理问题。对此我曾做过一些调研,我以起步较早的信谊版图画书为例:在信谊历年的引进版图画书的书目中,那些童话类的、充满奇思异想的、能充分诱发儿童想象力的作品,比例在百分之七十以上,而写现实日常生活的(我姑且称之为小说类)只占百分之二十几; 但在信谊的原创图画书中,写日常生活的占了一半以上,真正充满想象、合于童话性质的,比例非常低,有很多则属于“准生活故事”,其实还是接近于写实的。其他编创、出版机构,比例与此相类,或更有甚者(可参考我发表于2013年1月10日 《文学报》上的文章《中国原创图画书的“短板”》)。这几年,经过评论界的呼吁和创作者们的努力,情况有所改进,想象类题材渐渐得到重视,但要根本改观,尚非易事。所以,在历届丰子恺奖的参评作品中,更多的还是写实的、教育儿童的、给儿童讲述道理或传递知识的、成人的回忆或描绘风土民俗等题材,孩子们最喜欢的异想天开的童话类作品还是少,质量高的则更少,有些想象还停留在比较幼稚的阶段,没能超出儿童自身所能创造的水平。虽然,我们常说,儿童图画书是二至九十岁都能看的美妙读物,但其实,它们的主要读者,还是六七岁以前的儿童。六岁前的孩子正处于想象力高度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不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以后就再也没有发展的机会了。从三岁起,孩子就会本能地编出一些故事来,连他们自己也辨不清这故事的真假,这是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想象力读物,只能自己编造,聊以充饥。这时,生动多趣的童话类作品,正是他们最重要的精神食粮,如中国原创图画书的作者们不把自己的主要关注点转移至此,只满足于画一些让自己得意的作品,那是很难取得更大成功的。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重实用,重实际,“子不语怪力乱神”,想象能力相对来说不是强项,这就更需要我们自觉扬长避短,虚心向世界先进文化学习。
第二个问题,既是绘画样式问题,也是创作态度问题,此中还有一些必须厘清的、似是而非的理论问题。或曰:儿童爱看漫画,图画书不妨向漫画风格靠拢。看现今国产图画书,漫画风的确风行,有的甚至用电脑作图,精工细作的手绘艺术品很少,似乎编者、画者和出版者都希望快速成书,当年完工。其实,国外那些成功的图画书,画个十年八年,并非稀奇事。图画书本来就是一种精品概念,是以它长久的生命力取胜的;而现在,到了中国,它很可能变成一种速制品了。是不是孩子爱看漫画,我们就只该向他们提供漫画?漫画思维与儿童思维确有不少贴合处,这是它取讨巧的地方;但儿童对绘画的理解、欣赏能力是逐步形成的,是在审美实践中完成的,这就需要给他们提供更为多样的绘画品种(当然前提是这些品种适合于表现作品的内容),尤其要提供各类品种中的精品。不能因为孩子能吃土豆,就只给他吃土豆,尽管土豆也有营养,但单一的土豆不能解决营养的丰富性问题,更不能解决口味的多样化问题。“食不厌精”一语,用于食,或许并不恰切,用于艺术欣赏,却真是至理名言。回想我小时候,丰子恺的漫画爱看,齐白石的花鸟画爱看,于非闇的工笔画同样爱看,一幅《有客策杖过板桥》的山水画(当然是印刷品)被我珍藏了很久,我还曾被气势恢宏的西方宗教画所震摄和感染……可见,儿童对绘画的接受是多元的,我们没有理由只给他们看漫画或类乎漫画的速制品。把最好的美术精品献给儿童,献给儿童图画书,我以为,这正是中国原创图画书最该发力之处。这一届丰子恺图画书奖将对绘画上的精品意识予以表彰,其用意,应该也就在此吧。
文章原载于2013年7月26日《文汇读书周报新观察》http://dszb.whdszb.com/whdszb/html/2013-07/26/node_4.htm
刘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