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Events
新京報:圖畫書出版數量大大增加的今天,創作者如何表現兒童特質
- 星期三 十月 30, 2019
- Posted by: cloudpillar
- 分類: 媒體報導
圖畫書如何表達兒童的觀點?如何表現兒童的特質?文字與圖像的關係如何?有什麼會吸引兒童的趣味?在第七屆華文圖畫書論壇上,羅倫·喬爾德,柯倩華、方衛平、陳恩黎等第六屆豐子愷圖畫書獎評審委員,皮特·霍拉塞克,李坤珊分別進行了主題演講。
撰文丨新京報記者 何安安
第六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頒獎典禮暨第七屆華文圖畫書論壇已於日前在上海落幕。除頒獎環節以外,在本次論壇上,國際知名插畫家、作家羅倫·喬爾德( Lauren Child),童書評論家柯倩華、兒童文學理論家方衛平、寧波工程學院人文與藝術學院教授陳恩黎等第六屆豐子愷圖畫書獎評審委員,英籍捷克童書作家皮特·霍拉塞克( Petr horacek),幼兒教育專家李坤珊分別圍繞“童書寫作和閱讀的魅力”、“原創圖畫書可以做得更好”、“從圖畫到圖畫書”、“從童趣走向童年”四個主題,進行了主題演講,從創作者、閱讀者、評審者等角度,分享了圖畫書的各個維度。
圖畫書出版數量的增加超過了品質的提升
在大會評審主席報告中,評委會主席柯倩華表示,第六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評選範圍為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出版的繁體或簡體原創中文兒童圖畫書。本屆書獎共收到361件符合資格的參選作品,其中中國內地作品158件、香港作品29件、台灣作品170件、澳門作品1件,其他地區還有新加坡作品3件。柯倩華說,兒童圖畫書看似簡單,其實需要考量之處良多,包括以兒童為本位的童年觀點、趣味想像力、真誠的情感、創意等,另有圖文敘事的規律、文學技巧、藝術表現、圖像詮釋、文圖合作、版面編排等。
柯倩華特別強調,在關注這份獲獎名單的同時,需要將焦點集中在:這些書如何表達兒童的觀點?如何表現兒童的特質?文字與圖像的關係如何?有什麼會吸引兒童的趣味?注意它們的圖像語言、藝術性,整體編排與設計等,當然不可或缺的是它們的創意,這才是書獎頒發的意義所在。柯倩華說,縱觀本屆參選作品,多數掌握了圖畫書的基本形式,題材也相當多元,但出版數量的增加超過了品質的提升,主要問題集中在:整體完成度不夠,對兒童觀掌握不清,或者缺乏先例等。
獲頒佳作獎的幾米本次沒能來到頒獎現場,他通過視頻講述了《同一個月亮》的創作歷程。
“許多參選作品以傳統民俗文化為題材,但很遺憾,沒有兒童的視角,又缺乏有效的創意,只是將看起來很華麗的文化材料,機械性地僵硬複製,結果空有文化的表象,卻沒有真實的文學內涵或生命情味,甚為可惜。許多作品書寫童年回憶,雖然個人的回憶和民族的回憶都很寶貴,但如果沒有現在兒童的語言,或與兒童溝通的角度,又缺乏高明的文學手法,就只是懷舊的成人自言自語、自娛自樂了。有些作品取材社會關懷的議題,比如特殊兒童、老年、環保等等,立意良善,但又沒有適當掌握兒童觀的敘述角度以及圖畫書語法,很容易有主題先行的問題。”
此外,柯倩華還提到,多位評委特別提醒出版社,注意編輯對於圖畫書的重要,比如字體、文字排放的位置,開本的版式等等,都會影響閱讀以及整體的美觀。她認為,“兒童讀者是面向未來的人,希望兒童能在美好的圖畫書裡認識自己,珍惜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時理解他人、友善地對待別人的想法和感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約翰·斯坦貝克說,世界上所有優秀、成熟的文學作品都有一個基本的主旨,就是試圖理解人類,理解帶來愛,而不是恨。寫作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讓人們互相理解,我相信圖畫書創作也是如此。”
會場外,一位讀者正在翻看獲得佳作獎的作品《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字號大小變化或許可以有效表現聲音
在大會的主題演講環節,擔任主講嘉賓的羅倫·喬爾德結合自己20多年的童書創作經歷展開了生動分享。喬爾德善於顛覆傳統,把傳統父母頭痛的教養問題,通過孩子超乎尋常的想像力和有趣的互動對答,讓家常瑣事變得極其豐富多彩。而她獨特的插畫形式——將手繪和實物照片等拼貼在一起,更是開啟了繪本創作豐富多元的新形式。她的作品結合了她對童年的迷戀,並開創出她在設計和繪畫上的天分。
在大會的主題演講環節,羅倫·喬爾德現場分享了自己的創作經驗。
喬爾德說,此次論壇的主題“童年無限”是對童書魅力的一種確切表達。閱讀優秀的圖畫書,可以發現新穎、深邃的思想和蘊藏在圖畫書中的巨大能量。而中國舉辦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無疑是對某種“天才”創造的支持和表揚,“中國的圖畫書創作人才隊伍正變得越來越龐大。”
在分享中,喬爾德提到,創作伊始,她並沒有設立目標接受群體,所有創作均從內心出發,也就是先和自己進行交流,再和讀者展開交流——讀者在作品中去獲得他們所需要的東西。她創作中的意象和形象具體而微小,且均來自日常生活。喬爾德的一部分童書創作亦涉及痛苦、艱難的議題,如獨生子與二胎家庭等。
《外婆家的馬》插圖。
當提及創作成長歷程時,喬爾德透露,父親是一位美術老師,經常帶她去參觀各種美術展覽、欣賞各種風格的美術作品,因此她在寶貴的童年時期受到了良好的藝術熏陶。她發現,很多藝術的表達方式不盡相同,如顏色、光線、氣氛等。例如20世紀亨利·馬蒂斯的作品善用光線,常常能通過光線傳遞出陣陣暖意。此外,喬爾德很願意動手,如製作“玩偶之家”,這個打造微縮世界的過程教會她如何做設計、如何插畫、如何講故事等。
羅倫·喬爾德現場演示了《我絕對絕對不吃番茄》的創作過程。
怎樣在創作過程中表現聲音?喬爾德認為,字號大小變化或許是一個有效途徑。對於年齡很小的孩子而言,他們還不具備閱讀文字的能力,卻可以通過形狀和色彩等信息來了解和触摸故事。她認為,相較於文字,在某種意義上,圖畫具有更強的表現力,因為它可以讓世界上不同的人展開交流。並且,圖畫能夠表述和承載的內容非常豐富,如廣告、銷售、生活、情感等。喬爾德列舉了昆汀·布萊克和約翰·伯寧罕的案例,來佐證她的觀點。
喬爾德認為,《一隻特立獨行的豬》雖是對成人小說的改編,但作者能夠從兒童的視角來理解成人作家表達的大思想。而《一起去動物園》是一部非常打動人的作品,它所傳遞的主題有相當的難度和深度,在英國,創作者也會盡量避免類似的話題,而她卻被這個故事結尾模糊的感覺打動,認為這一收束非常有力量。喬爾德透露,《同一個月亮》將會在英國翻譯出版——對兒童讀者來說,在別人身上會發生什麼事情,也非常重要。 《車票去哪裡了? 》則充滿歡樂,開啟了一個不可思議的旅程。喬爾德說,獲得首獎的《外婆家的馬》給她帶來了巨大的啟發——通過圖畫書表現祖孫之間的生命聯結。在當下,她感到我們對於這樣主題的表達遠遠不夠,而祖孫兩代人如何走到一起、如何用快樂的形式去表達這種關係,是值得我們繼續探索和思考的話題。
《車票去哪裡了? 》海報展板。
如何保持孩子對繪畫的喜愛呢?喬爾德透露,家長要試著和孩子一起參與,成為孩子繪畫過程的一部分,同時可積極嘗試簡單豐富的表現手法或傳統的畫法,就像《瑪麗波平斯阿姨》。現場有讀者問及讀者視角對她創作及圖畫書背後的思想觀念這一問題時,喬爾德表示,在閱讀華文圖畫書的過程中,她發現很多故事可以被反复閱讀,獲得了頗多靈感與啟示。喬爾德說,2012年她在構思創作《好孩子》時,最後決定用孩子和成人一起對話的形式來進行結局設計,“在創作過程中,創作者需要時常去觀察和思考創作之外的事情——任何的事情都是相互關聯的。”
評委對談:原創圖畫書可以做得更好
第七屆華文圖畫書論壇首次在系列活動中加入書獎評委對談環節。參與了本屆書獎評審的柯倩華、陳恩黎、姬炤華、徐素霞和李坤珊,都出席了這一對談,由方衛平擔任主持。
陳恩黎以“華文原創圖畫書中的文化自覺”為題。她認為,目前,我們對圖畫書的三個基本思考維度為題材選擇、藝術形式呈現、童年觀世界觀的表達,但很多作品總體上仍然缺乏面向未來的眼光。她指出,圖畫書這種出版門類具有顯在的外來性。因此在我們的接受或創作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進行民族性和鄉土性的文化自省。而這種自省一旦過度,便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圖畫書創作的前行和進步。陳恩黎還提出了關於中國意象的疑惑,對“中國紅”進行了反思。陳恩黎說,根據色彩心理學的觀點,代表亢奮、激進的紅色的過度運用或許將違背作者的創作初衷。
柯倩華在參賽作品中看到了一些普遍性的話題。柯倩華表示,圖畫書中的文字、圖畫和設計三者是缺一不可、互相成就的關係。其中,“設計”的概念中包括版型設計、排版設計和字體字號的設計等,“大體上,它們都需要追求一種整體的視覺美感,同時以易於讀者閱讀為指向。”
評委會主席柯倩華現場分享了她在參賽作品中看到的一些普遍性話題。
關於圖像設計美感的問題,柯倩華以《別讓太陽掉下來》為例,認為該書的封面是這方面一個良好的範例。柯倩華說,在圖畫書創作過程中,作家、畫家和編輯需要達到一個動態配合的默契。她強調,圖畫書創作者需要追求圖畫書的趣味,“這裡的趣味不僅僅是指圖畫的趣味,也包括文字和語言的趣味,以及其中包含的語音、韻文和節奏等細節設計的趣味。”
《別讓太陽掉下來》插圖。
“片面”“快速”“公式”是李坤珊對華文原創圖畫書的三個反思。其中,“片面”指的是對童年生命觀察與展現的片面性;“快速”指的是快速閱讀背景下帶來的某種資源“浪費”,包括作家、畫家的“浪費”和材料的耗費等;“公式”則是說在此次參賽作品中,涉及特殊議題的圖畫書有所增多,如環保題材、特殊兒童題材等。李坤珊建議,圖畫書創作者應當觀察0-3歲的孩子,雖然他們還沒有儲備足夠的語言,但成人可以通過孩子的動作、表情和動向等去了解他們內心的想法。
姬炤華從一位圖畫書創作者和閱讀推廣人的角度,比較了中國內地、中國台灣、中國香港和新加坡幾處原創圖畫書的發展情況,提出圖畫書需要共同面對成人和兒童進行一種有深度的創作。方衛平特別指出圖畫書基本敘事語言的重要性。同時,他認為,圖畫書中人文精神的承載與理念的傳達,已經成為更值得我們關注的話題。
記者丨何安安
攝影丨安也
編輯丨安也
校對丨翟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