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Events
关于《一颗莲子的生命旅程》
编辑手记
编者按:
《一颗莲子的生命旅程》是获得第八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佳作奖的作品,这本书以科普风格叙述文字与独具特色的中国画法相结合,呈现出别具一格的风貌和美感,受到了众多专业读者和家庭读者的喜爱。
该书的文字作者陈莹婷和图画作者花青在分享这本书的创作故事时,都特别提到了本书的编辑为成书出版给予了大量专业的帮助,付出了很多心血。
书奖组委会特别联系到了这本书的两位编辑,从不同的角度来分享一部优秀原创作品如何从幕后走向台前的故事,分享图书编辑们相似又不相似的心路历程和工作生活,让读者们更多了解一本书中凝结的看得见和看不见的价值。
关于《一颗莲子的生命旅程》
—— 一篇迟到多年的编辑手记
作者:张丽捷
这是一篇迟到了好多年的编辑手记,谢谢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能给我这个机会来回忆这段精彩又磨人的创作过程。很多创作的技术细节可能已经模糊了,但回想起来时光总会把最精华的东西凝成琥珀,这本绘本就是我全职编辑生涯凝结成的最珍贵的一块琥珀。
目前我和家人住在伦敦,是一个已经全职八年的绘本插画师加两岁半娃娃的妈妈了。英国很少能看到盛放的莲花池,只在皇家植物园(中译名为邱园)看到一个专门的睡莲园子。去年去新加坡游玩,看到了观音庙旁边的一个水桶里放着一捆莲花,被斩断成适合在瓶中插着供奉的高度,在人来人往的街边默默地等着人买回去开一周不到就要丢到垃圾桶里去。我当时在想,莲花是应该在池子里,至少是在一个水缸里长大,需要淤泥才行。虽然在水面上美得亭亭玉立,可很少有人知道莲花和藕连在一起的样子也好美——那是属于植物本身完整样貌的美,一种不被赋予任何人格特质或者宗教性的美。
我们东方人对于植物总会有很多浪漫的的比喻以及诗性的呈现。比如我们最熟悉的诗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以及最朗朗上口的汉乐府诗《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我偏爱乐府诗句里把莲花池的景象原本描摹下来的意境。这不就是绘本的画面吗?有时间、地点、空间和角色,像一幅风景速写一般呈现出来。莲花本身没有被拔到多高的地步,没有神也没有佛——莲花就是莲花,鱼生活在它的周围罢了。
多年以后的今天,我非常庆幸当时在策划这本绘本的时候就想做到的——我们要做的这本绘本不是用来对着临摹的国画画册,可能在叙事上也不够有趣,只愿能够好好呈现出植物从种子到种子的生命过程:让大家摒弃关于植物神性或者食物属性,达到“本自具足”就可以了。就像看邱园的植物图谱一样,看看莲花水上、水中、泥土里的形态。每个人也许会带着自己的经历和眼光去阅读这本书,但莲花就在那里,也会穿越时间一直这么轮回着生长下去。一想到关于古代莲子仍然能发芽这一点,就觉得人与自然相比确实有些微不足道。
选题原因
在这本书创作的初期,彼时后浪引进的涂色书《秘密花园》可以说风靡一时,同时期原创绘本的创作热潮也在兴起。想想那个时候,各种绘本研讨会,线上阅读群也都非常热闹。科普类绘本题材丰富、容易切入,以其作为原创绘本选题,是非常适合的一大门类。后浪在一些非常出色的原创作者中筛选适合创作一套植物画的作者,花青以她多年的学院派国画基础尤其在画花这一块的优势成为了不二人选。莲是中国画呈现起来比较多的主题,一定也是花青所擅长的内容。我当时作为主业是编辑、副业是绘本作者的心态是:画这本绘本的人一定得是对主题得心应手的画家才行。
这本绘本一开始的故事板就是我来画的,其实这也很契合当年的情况。没有艺术指导,也还没故事,但是画家定了,主题大方向定了。我本人2014年毕业于剑桥艺术学院的绘本插画系,本身就会做绘本故事板,那当然就我自己做了。我当时看遍了市面上关于植物画的绘本,当时的第一想法就是“从种子到种子”这个概念。在这个概念的引导下,我又上豆瓣、当当等网站上搜各种关于植物种子科普读物的书,陈莹婷的《磕——做一只会吃的松鼠》一下就进入了我的视线。——科普绘本的作者必须有一定的科学学术素养,最好还有热情做科普书这个事儿。得知她当时正就职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我心想:作者和画家都在北京,这不是巧了!于是一场关于莲的植物绘本的创作之旅就这么开始了……
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坐标轴
就像一个有着X轴和Y轴的坐标系,这本绘本显然在科学性和艺术性上要来回衡量。假如结果只是一条斜向上45°角的直线,那也未免太无聊了吧。于是我在一开始是希望了解双方的优点和擅长的特色来把握这个绘本的走向。不过由于当年对绘本的形式还是有固定的思维模式,有时候阅读体验方面确实是排在了后面。这也为之后的一系列分歧和改动埋下了伏笔。但如今这篇编辑手记我其实并不想去反思总结其中的推敲与艰难,这不是这篇文章我想表达的内容。回想起很多创作争论的片段,如今只想说一句感谢。感谢每个人对于自己擅长部分的坚持,感谢浪花朵朵的耐心。
这本书原来定的名字是:《春花秋实》,名字就是故事:春天开的花秋天结下的果实,可后来论证了不符合科学性。荷花是盛夏开花,冬天由于莲蓬干枯,种子从莲蓬的洞洞里落到泥土里,再在春天萌发出芽来。而《夏花冬果》好像听起来有些尴尬。在反复查阅资料,了解这种植物的同时,我对于最初一拍脑袋决定书名这事非常害臊。还是回到“种子的轮回”这个概念里来吧!
我还记得有一次看纪录片,是关于蚂蚁的生活图谱,科学家把蚂蚁的蚁穴建立在一个玻璃缸里。就像在水族馆里一样观察一窝蚂蚁的生长过程。假设把一粒莲花的种子投入到一个大大的水缸,看着莲子从种子再到花以及泥土里生长的藕节生长的过程,这不就是这本绘本要呈现的内容吗?可实际了解到:制作这样一个模型本身除了造价高昂,还有一点就是莲花的根和茎其实是朝着四面八方生长的,很难把这个对象缩小到一个缸里去观察。而挖出这个植物来画本身也都只是片面的截取——这也就是这本绘本可以做的理由:谁也没同时见过一颗莲子到莲花到藕的生长的全貌啊!
真问题与假问题
要不要出现穿针引线的动物角色?如何让一个一本正经的国风项目变得更适合孩子阅读?科普书的知识密度怎么界定?一遍一遍回答自己的问题:到底谁来看这本书?是买书的人吗?是机构吗?是为了确立有这么一个项目而做这本书吗?内耗很严重过。一连串的问题最一开始就被我自己提出来了,又一个个划掉。有时候原创绘本的难在于还没做就开始自我否定。但也必须经历一些出版前的自我审视才能更精准地筛选出什么是真问题,什么是假问题。
举例来说,真问题是这本绘本为什么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穿针引线的动物角色,比如一只小蜜蜂?因为不想这本绘本“萌化”:想保持植物图谱的格调,不想打破观察植物图谱的阅读感受。那什么是假问题?假的问题就是科学性更重要还是艺术性更重要?那时候以为这是真问题,现在经过时间的沉淀,再次翻阅一遍书本身,答案自然浮现:如果这本绘本“观察一粒种子从种子再变成种子”这个故事叙事表达完整准确。科学性和艺术性孰轻孰重已经不重要了。
继续做编辑还是绘本创作者
其实关于绘本创作的过程的记录,我之前删删改改,还在寻找当年的故事板和资料。关于如何打磨一本绘本的过程,这些年也有太多文字说过和写过。在这里想借此机会聊聊选择不做绘本编辑后的感受。
在这本书临近出版的时候,我把第一版纸质手工书在打样拿在手里的时候直观感觉还是文字量太大。中国画的意境可能很难不被破坏。然后是一些细致的故事表达方式问题。如果闭眼送审其实也很OK了。但我可能确实做不到这一点。于是我选择了辞职。
没错,长久以来压在心里的一根琴弦好像就在这本书即将进入出版流程的时候断了。还记得单位必经之路的胡同里的驴肉火烧的味道,某一天早上我嚼着驴肉火烧在想:“做驴肉火烧可真幸福啊!”早上暖暖的阳光正好穿过对面的屋檐照在小小的档口里,调味、火候每天都能控制到几乎一模一样。啥叫得心应手?啥叫梦想的工作?——做驴肉火烧安慰这条街的编辑被早高峰摧残的心灵、能在一大早在自己的工作空间投入完成一件单纯的事,好幸福。
我可能确实等不及进入出版流程之类的内容,甚至也不着急马上开始自己的绘本项目,自己的名字最后没有出现在这本绘本的策划编辑上也坦然接受,因为我已经在观察驴肉火烧老板的时候悟了:我要过我本应该去过的人生啦!无论如何这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选择。
我想和所有人分享的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我选择给自己停下来多点时间,像一粒莲子种子一样,并不着急破壳发芽。自然会给我答案。
我停了下来,把自己抛到了一个不太急的节奏里。画速写、接点杂志稿、然后慢慢开始一些有角色有对话的绘本故事项目。就像水面下的藕在生长,水面上的莲花也在绽放。后来就有了浪花朵朵的互动翻翻立体书《口水滴答》《百宝箱》两本的出现。创作的痛苦和乐趣通过这三本书我也体验得淋漓尽致。环顾四周我也并没发现有哪个插画师有缘分、运气遇上过原创绘本这么好的时代。
现在大量的原创绘本作者层出不穷,几乎每个月都有问世的新书,但是我们真的需要做那么多绘本吗?朴素点来说,绘本的文化自信层面早就立住了,就像蔡皋老师的存在本身就像一棵树一样。我们不需要用太多的中国风来强调原创绘本之类的标题。这一点《一颗莲子的生命旅程》最终呈现做到了我内心想达到的“本自具足”。
现在我在英国做全职插画师,除了带娃之外,全身心都在创作上,偶尔怀念在胡同里坐班的编辑生活。在一个新的国家开始一切是难的,但是还好是在继续做着喜欢且擅长的事,我感觉自己的面目越来越清晰——画画的人,做书的人,正在我的路上不紧不慢地生长。
谢谢多年前的这本绘本,就像一粒种子一样。
作者介绍
《一颗莲子的生命旅程》策划编辑,曾任绘本编辑(耕林童书馆)、艺术图书编辑(后浪)。
笔名柴柴,全职插画师,现居伦敦。2008-2012 复旦大学艺术设计系本科毕业,2012-2014 英国剑桥艺术学院儿童插画硕士毕业。
参与创立“立体书联盟”立体书研究推广组织,2018-2019年于《儿童文学·绘本》刊物上开设“柴眼看绘本”的绘本分享专栏。绘本《柠檬树下我和你》获得第一届东方娃娃绘本奖“优秀奖”。
出版物包括:
2018年中国出版集团·中译出版社“小火车·中文阶梯阅读”《我是谁?》
2020年天天出版社绘本《臭臭的科学》;《一起来逛动物园》
2021年北师大出版社出版“读懂孩子心理安抚桥梁书”《不爱说话的塔塔》;
2022年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神奇的人工智能》
2022年浪花朵朵出版的立体绘本《口水滴答》、2023年出版立体绘本《百宝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