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Events
——以第一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获奖作品为例 朱自强
科学图画书的重要收获
最后,我谈一谈关于科学图画书的问题。这次评奖中,我个人很开心的是看到台湾的优秀科学图画书来参评,其中,有《池上池下》这本获优秀奖的作品,还有凌拂文、黄昆谋图的《无尾凤蝶的生日》,我觉得那本也还不错。科学图画书其实创作起来比较难,需要有特殊的才情。在我接触的有限范围内,我觉得台湾是不是这方面也相对较弱?最起码内地是非常弱的,像《小蝌蚪找妈妈》这类的很多作品其实都不能叫作科学图画书的,那就是童话作品。
首先,对《池上池下》,我比较看重的就是它那种极为写实,但是富于美感的绘画风格。
《池上池下》这本书,确实可以和我读到的一些日本的优秀科学图画书,比如《河流》、《野草的生活》、《我是大象》等,可以和它们相媲美。这本书是劳心劳力的绘画,在绘画上下的功夫一会我们会看到,那边陈列的画可以看得更清晰。有些蜻蜓画得跟照片差不多,非常逼真,因为科学的东西就要非常的写实、非常的逼真,然后,后面的风景又是很有美感的表现。我想,从这里面能够感受到作家对大自然中的那些生灵的这种热爱。一个画家,就是画这些,会把它画得如此精心,然后又不是来讲故事,可以看到他那种严谨的态度。画得是太精心了,我很感动的是这个,就是这种严谨的科学精神,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科学精神的严谨性是不同的,我觉得在中国的图画书里,作家能做到这种程度是难能可贵的。一只水虿羽化成蜻蜓的过程,他都给你画出来,一步一步的都给你画出来,而且要写出,晚上十一点几分的时候它开始蜕皮,然后最后从里边出来的时候是十二点多少,然后它要晾干自己的翅膀需要多长时间,都精确地把它表现出来。
其次,《池上池下》不平铺直叙、简单枯燥,而是精心构思,以生动的叙述节奏,讲述“池上池下”的生命世界。
《池上池下》的叙述不平铺直叙、不简单枯燥,这很不容易。很多讲科学的作品都认为科学内容原原本本的呈现就可以了,《池上池下》不是这样,它有精心的构思。我刚才讲画面的叙事节奏,我觉得他就是用生动的画面的叙述节奏,来讲述“池上池下”的生命世界。具体来说,就是以一只白鹭为切入点,通过它来溅起水花,把池上的世界和池下的世界联系在一起。在这幅图里面,远远的有一只白鹭飞过来,我们可以看出它的姿势,是一个要降落的姿势,然后接下来的一幅画出现了它的两条腿,我觉得这个安排也是很巧妙的。是把整个白鹭的身子全画出来好,还是只画两条腿好呢?一定是只画两条腿好,这样就更有画面的进入感。这个时候已经不仅仅是池面了,池下也开始出现。在这幅画里,池下出现得更多。我觉得这个视线是来自白鹭,所以水面会愈来愈深,看得也愈来愈清晰。这时作家写到:“小白鹭动也不动盯着水面,就像银发苍苍的沉默学者,专注从事有兴趣的事物。”这种表现是很文学化的。接下来,它突然把长喙插入水中,捉住了一只泥鳅,“泥鳅在无助的挣扎”,其他的那些鱼、昆虫、蝌蚪都四处逃散。你看这个画面也是有节奏的,从高处的池面,然后到池下一点,再到池底。这个时候,自然就过渡过来了,说:“没错,水池上有不少昆虫在活动,水池下也有许许多多小昆虫生活着。”接下来就讲,池下的小昆虫有的随着成长,会到池面上去生活。水虿要羽化的时候,它会从水下沿着枯木枝往上爬,你看这个幼虫从水下来到了水上,它爬出来“试试天气是凉是暖”,觉得气温不对,它又退了回去。作家对昆虫的智慧写得如此细致入微。
再次,《池上池下》将科学内容与人文思想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给孩子写的优秀的科学图画书,很多都是注重将科学内容与人文内涵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池上池下》在这方面也是有心得和水平的。比如,从图画书的形式上,作家是以三个声部来讲述池上池下这个世界。一个声部就是关于麻斑晏蜓水虿羽化成蜻蜓的故事,是带有抒情味道的散文,就是文字的叙述部分;另一部分就是左下角的那个作家的观察记录:“5月1号,六天后时序进入五月了,池塘里的四龄水虿蜕皮为五龄幼虫。”什么时候蜕皮,用几天,都清清楚楚的标记在这里,这是作家的观察记录,是严谨的科学内容,但是还是一种个体的角度。在下端的右侧呢,有一些标记,作家在写生态的时候是非常严谨,非常真实的,比例、位置、每一种昆虫和鱼类都标出来,让你知道,比如说大肚鱼,什么麻斑晏蜓,五龄水虿,泥鳅等等,他都标记出来。对蝌蚪、泥鳅,他都有描述,这种描述就往往是对昆虫、对鱼类本身的记录,是具有普遍性的。这三个声部我觉得形成了一个立体的文本,使这本图画书在阅读上也可以满足读者多种的需求。如果把这三部分都关注到了的话,其实会形成一种非常丰富、复杂的体验。《池上池下》里面有一个昆虫的成长,生命的孕育这一过程,作为一个生态学者、生态作家来说,这里边显然是人文精神这样一个立场的关照。
感谢能和大家分享这么多关于台湾图画书的观感,谢谢大家!
朱自强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文学与传播学院院长,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
第一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评审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