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Events
2023年11月8日,第八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颁奖典礼在上海国际童书展会场隆重举行。席间,参与本届书奖评审的柯倩华女士、黄丽女士、姬炤华先生、董欣佳女士、谈凤霞女士和李坤珊女士在典礼现场展开了精彩的对谈,就评审中作品的甄选标准、对作品的讨论分析、对原创图画书创作的现状、对华文原创作品向世界的推广、对作品中本真的儿童观的呈现和表达等为众多创作者、出版社、儿童教育届人士、专业及非专业的观众都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发言,充分展现了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评审委员会的专业、客观、公正、敬业和真诚。
这期公号回顾是评审对谈的下篇,要了解对谈的全貌,可点击以下链接
谈凤霞
首先祝贺获奖的老师们,同时也要祝贺那些获选入围的创作者们,而且我在这里还要感谢那些虽然没有入围,也没有获得奖项,但是依然在勤勤恳恳地为我们中国原创图画书事业做着自己添砖加瓦的工作的创作者们。
每个评委都有自己的一个评选方向,我这里主要就谈一下这次评审中我自己比较看重的一个方面。我觉得所有的图画书不管它是科学类的还是人文类、故事类的,都要有情思,因此我就想了这么一个题目,就是“追求情思丰盈,意趣丰沛”。
上一届是线上评审,因为疫情的原因不能看到直接的版本。在这里我还要再次感谢丰子恺奖组委会柯老师、方老师和林老师,做出非常细致周到、纷繁复杂的工作。
这次去香港的时候,我们一进宾馆就看到了十五大纸箱的书,然后我们花了很多时间,一本一本甚至是挑灯夜战在阅读,因为真的有很多的惊喜。
总体印象就是作品真的是非常多,同时也有一些让人眼睛一亮,心头一跳,甚至心头狂跳,甚至眼睛一热的一些作品。我想刚才我们大奖得主柳垄沙老师在颁奖典礼上已经激动得讲不出来了,我觉得激动得讲不出来,有时是非常本真的一种状态,因为我们对于我们所从事的一项事业的这种爱,还有我们所付出的那些心血等等,真的很难用言语去表达。
当我们看到如此繁多的作品的时候,要从中找出特别能够打动人心的,其实不仅仅是打动可能还要撼动人心的,甚至可能还会改变人心的,而且可能还会改造我们生活,甚至改造社会和改造世界的这样的作品,那么它到底在哪里?
在评选的时候,我自己特别好奇和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繁多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真正开始走向了丰富、丰硕、丰润、丰盈、丰沛,是不是通过这几年的摸索、这几年的富有挑战性的创造能够走向一种新?我在这里加了几个词:新颖、新奇甚至新锐,比较有力,同时也比较有挑战性的一些作品,它是不是真的能够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当中,并且能够极大的来促成、来引领、来推进我们原创图画书的这种发展?
我们在评审的时候,一般来说其实不仅仅是评审——包括创作者还有编辑,我想都会经历这么一个过程,首先我们会充分地去感知它,欣赏它,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作品,这个作品什么样;然后我们也会用求全式的思维或者吹毛求疵式的思维,再去想这个作品本可以做得怎么样,这个作品还可以做得怎么样。
我们常会讲精益求精是每个创作者应该追求的目标,但是如何达到精益求精,其实还有一个非常好的反向的思维,就是我们要去吹毛求疵,唯有通过吹毛求疵,我们才能够真正达到精益求精。
无论是我们的创作者还是编辑者,无论是哪一方,我们都要有这种完美心。尽管我们说可能难以臻于完美,但是我们要存这么一份完美心,而且要存有一份开放心。
开放在哪里?其中之一就是我们要善于去甚至是谦逊地去听取来自各方的意见,尤其是也许我们也可以在出版之前去听取一下小读者们的意见。就像意大利的儿童文学名家罗大里,他的作品在出版发表之前,他都会先把故事去读给小孩子们听,然后小孩子们如果有什么意见,他可能再会适当的完善,所以我觉得在我们吹毛求疵,向着精益求精进取的途径上,我们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完善作品。
当我们在选上乘作品的时候,有时候也会很遗憾地说还是有那么一点瑕疵,当然我们也会说瑕不掩瑜,但其实当我们在说瑕不掩瑜的时候,毕竟“瑕”还是存在的,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在作品出版之前或者有再版机会的话,我们还是要把那些瑕疵给尽可能地消除掉,让它真正享有“珠圆玉润”的美誉。
刚才老师们都谈得非常好,从很多方面都谈到了一些重要的问题,这里我就选择其中的一类就是我们的儿童文学作品,尤其是幼儿文学,或者说我们的图画书当中非常集中的一个主题,一个题材,涉及到家庭,涉及到亲情。
这次我们的入围作品当中,我看了一下涉及到亲情家庭题材的,有像我放在这上面的6个作品的封面都有关,然后还有一些作品它是没有入围,当然也就暂时没有机会获奖,但是我觉得写的、画的也非常有特色,也抓到了一些比较新颖的题材或者使用了新颖的技法。
比如说像《爷爷的脑袋里住着一条鱼》,他讲的是孩子们怎么去帮助阿兹海默症的爷爷,主要表现的是亲情,帮助还在其次。还有一本《有怪兽》,是来自马来西亚的一部双语绘本,当时我看了我真的很心疼,因为这个作品当中他谈到了家暴问题,它涉及到了非常新锐、比较有冲击力的问题,这也是我们不能够回避的一些社会问题。还有一本《咆哮的妈妈》,也非常特别,是一个妈妈跟一个孩子一起创作的,孩子的画和妈妈写的文字,他的叙事话语是妈妈跟孩子的对话,也非常独特。
大家可能也会想问,为什么你们在这么多作品当中选择了入围的和佳作奖的同样题材的那几部作品,大家都会想到我们一定要往前走,就是往新的方向走,我们要推陈出新。可是怎么个推陈出新?我写了四个字“几度春秋”。刚才我们听张韵珊老师讲《谁是魔法王》的创作花了5年时间,我知道很多作品可能都是几度春秋的心血凝结而成的。
我还强调图画书创作里头的“度”,我又把它分到了下面的几个“度”。一个就是日常生活的敏感度,就像一位加拿大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所谈的大家的生活都差不多,可是为什么有的小说能够显得那么出色,非常重要的就是细节。所以在图画书创作当中,我们也特别关注作者对于细节的这种抓取和表现,比如说《谁是魔法王》当中的水煮蛋,前后呼应式地出现了水煮蛋的细节也特别的动人。
第二个就是情感表达的克制度,很多时候大家都有很强烈的很浓郁的情感要去表达,但是对于艺术来讲,它不贵在以浓笔来写浓情,而是以淡笔写浓情,可能更有艺术的审美力和感染力。
第三就是熟悉到陌生的变形度,大家看张韵珊的《谁是魔法王》的封面和当中的一些画面就可以看到,她能够把日常生活进行适度的变形,充满了想象力。
第四个就是要有别致的叙事的话语角度,因为图画书它是用图文共同来叙事的,所以叙事话语的角度的截取这种创新也非常之重要。
第五个就是切入现实的力度,我们的儿童文学并非仅仅是棉花糖,它有它的尖锐性,所以我们不能够去回避生活中存在着的阴暗或者残酷。这也是我特别希望能够有所提倡和发展的。
最后总结一下,当我在看这些作品的时候,我们既注重亲切感,又特别强调共情力,就是empathy。还有一个这些作品它是具有挑战性的,所以我说追求“情思丰盈,意趣丰沛”,让人念想不尽。
李坤珊
这应该是我第四次担任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的评委,我就从一个最关键的词来谈:儿童,因为我们选的是儿童图画书奖,如果所有的技巧图文配合都很好,但它里头没有儿童的话,我们不会说它是儿童图画书。讲到儿童,我们的主角可能用的是猪、猫、狗、羊或者是人,但是它都代表了是儿童。
儿童,在我们人生四大成长阶段里面,它就是个非常特殊,而且是非常独特的存在。所以孩子怎么看?孩子怎么想,孩子怎么解释这个世界,孩子怎么去感受他所看到的景象或者是生活,他应该是跟我们成人不一样的。所以换句话说儿童图画书里没有儿童,它不能构成儿童图画书,创作儿童图画书的是谁?是我们每一个成人,我们在塑造“儿童”这个角色。
不管是猫、猪、狗、羊,它代表是儿童的时候,我们都会带着儿童是谁?儿童是什么?也就是形成了儿童观。
我很幸运从第一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开始当评审,那时候的儿童观有一大部分都是空瓶子,也就是说孩子他就是一个空瓶子,等着大人给他教化,给他知识,让他学习。
可是到今天是我第四次评审,我这一次在评审的时候就非常欣喜地发现,里头的儿童,被我们成人塑造的儿童有一大部分都不是空瓶子了,而是有他独特的自己。
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塑造的儿童就可以是真正地说这里头住着是儿童,我们来看儿童的时候,我们就会更感受到原来我们给孩子塑造了这本图画书,给儿童看的图画书,我们让我们的儿童看了之后,不仅让他看见自己,也看到他未来的自己。
在这一届的儿童观里面,当我们讲儿童不是空瓶子,是环境一起来塑造成为他是谁的时候,我们看到了比较简单的做法,也看到了比较精密的做法,更精细更精微的做法。比如说《不一样的1》这一页,当我们要去塑造了解成人的老师,他怎么样去看待小孩,他并不是直接说教的,说我们要接纳、我们要欣赏每个儿童,而是在图画的每一个细节。我们就看书中的成人老师,他等待,有耐心的等、后来没耐心了就跑出去,后来探头看一看学生做完了没有,再后来看看他的手表,后来就在学生后面,闭着眼睛一直等到睡着了。所以我自己很喜欢它的描写方式,是因为它不是直接说教我们要接纳不同的儿童,而是借着这个背景和他的成人所塑造的良好良善的关系,让我们知道不一样的儿童和如何当一个能够了解欣赏、接纳、引导孩子的成人。
在这个地方我就借着这段引言说“童年里永远有那么一刻,他打开了未来的门”,当我们的小读者看到这样的作品的时候,他看到了他自己是谁,他也看到了他良善的关系。
既然如此,我们再来看一看在这一届图画书里面,又跟我评审的前面三届有非常不一样的地方,刚刚各位老师所说的,它出现了非常多的议题,出现了家暴的议题,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议题,也出现了很多不同的人。
比如说《谁是魔法王》的老奶奶。在好的儿童图画书里,不仅具有儿童观点,而且具有良善的环境,我们也要带领孩子去看见不一样的世界,还有不一样的人,他们怎么过日子的,他们在想什么?所以我还是引用了《不一样的1》书中所有的小作者,这里应该叫小作者——写字的人。
我是一个幼儿园的老师,其实看到这一页的时候,我心里的眼泪马上掉下来了,因为这本书里面所写的每一个孩子其实都是我们在习惯上所称的,不是最乖的孩子,不是最好的孩子。
你可以看到我们会常常给孩子贴标签,有的很懒惰,有的慢吞吞的,有的磨娘精,有的喜欢爱表演,喜欢爱出风头。如果你仔细看看这里边每一只动物,它代表了都是我们在班上的每一个不同形态的完整的生命,完整的小孩,只是他们不一样,他们都不一样。
所以在这一届的图画书里,我看到了更多的这样的观点:不仅带孩子去看见各种不同的其他的小孩,甚至是老师口中说的问题儿童,原来每一个都是这么的完美。同时这些图画书里也带着我们的儿童去看见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人,好像上面画里的老先生,他第一次骑脚踏车,他戴着头盔,他在学怎么样去平衡,还有《谁是魔法王》里面的最好的例子就是奶奶这么细致地带我们儿童去看见跟他自己不一样的成人,跟他不一样的儿童,他们怎么感受?他们怎么想?
在这过程里,他就打开了他的世界,他还打开了他的人生观,也打开了他往后的格局,这是我的感言。我想做个最后的总结:请各位创作者,如果你真的爱我们的儿童的话,你在创作的时候,请记住这句话,“爱从了解开始”,请了解我们的儿童。
柯倩华:
谢谢坤珊老师,我对于“理解”这两个字现在变得很敏感,因为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是一个跨区域的奖,所以我们从评选一开始,包括我们做的活动其实都跨了很多的区域,所以我们其实也是希望借着这个平台,能够让所有华文世界的图画书工作者跟读者能够互相理解。我常常想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翰斯坦贝克所说:“所有诚实的文学作品都是在试图了解人类,因为理解带来爱而不是恨,而写作的基本意义是让人们能够互相的理解。”
所以我觉得不管是成人理解小孩,或者小孩理解成人,或者老师理解孩子,或者是我们一起怎么样理解这些书,或者我们一起怎么样理解彼此,其实都跟这个主题是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