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Events
2008年夏,“首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在香港向全球华文图画书界启动征集作品。从那一刻开始,书奖秉持的初心就是:
“ 打造具有专业性、公信力、影响力的华文原创图画书奖,
提升创作,推进出版,
让我们的孩子享受丰富、优质、快乐的阅读生活。”
从首届评奖到即将拉开帷幕的第八届评奖征书,我们一如既往,从不敢懈怠,始终朝着一个方向,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携手,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行。
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来自书奖第一届评委方卫平教授。透过他的视角,我们亦能一窥书奖评审的严谨态度、公正之心和艺术良知。
儿童文学评论家 |
一次难忘的评奖体验
参加过许多次的文学评奖,有全国范围的,也有地方教育局或少年宫组织的。可是这最近一次当评委,让我对评奖有了一些特别的体验和感触。
2008年夏,“首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在香港向全球华文图画书界启动征集作品的时候,就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在近年儿童图画书出版和推广愈来愈热的背景下,这个征奖面向广,首奖奖金数额高达2万美金,又在华文图画书界占得先机的奖项令人瞩目,就毫不奇怪了。
今年5月间,我收到了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筹备委员会发来的邀请函,邀我担任“首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决审阶段的评委。6月24日下午4时许,我顺利抵港并入住位于沙田大涌桥路34-36号的丽豪酒店。走进1271房间不一会儿,电话就响了起来,是通知我去2楼一个临时的会议室参加评委碰头会。“这是什么效率啊!”我一面嘀咕着,一面向二楼的会议地点寻去。在内地参加评审,大家见面总要先寒暄一阵,叙叙友情,哪有一报到就直奔会议室打照面的!
评委会由八位来自内地、香港、台湾地区以及美国的专业人士组成。中国海洋大学的朱自强教授、香港教育学院的霍玉英博士是老朋友了,台湾的柯倩华女士、刘凤芯博士,美国的李坤珊博士也是熟人。来自台湾的宋珮女士是知名的图画书研究专家,彼此之间可算是通过文字“神交”已久的同行。只有一位娇小的女士感觉陌生。介绍之下,才知道她叫谢嘉莉,是大埔循道卫理小学的图书馆主任,具有丰富的儿童图画书阅读指导经验。我暗暗想,这好像是一个不错的评委结构,学科背景涉及儿童文学、艺术(美术)和艺术史、外国文学、儿童图书馆、幼儿教育等领域,地域则覆盖四个国家和地区。简短的介绍之后,大家商定、明确了工作方向、节奏等事项,第一次碰头会就结束了。
158册初选入围的图画书分装在3个大纸板箱里,整齐码放在房间的一角。前三天,安排大家分头集中精力读书,适时集中讨论,交流情况。我估算了一下,如果每天高效率地读书8个小时,一刻不歇,要通读这些作品,平均每一本书在手里停留的时间也只有9分零7秒左右。一些人可能会觉得,图画书文字少,三两分钟就可以翻完一本。这实在是不了解图画书的人才有的看法。许多好的图画书匠心独运,玄机无限,是需要反复揣摩和把玩的,更何况这是专业评奖呢,我得对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做出专业上的理由和说明。好吧,只有一条路了,除了吃饭睡觉,把握所有的时间好好看书吧。好在筹委会事先已提醒各位评委关注近年来本地出版的图画书作品,加上图画书本来就在我们的专业阅读范围之内,所以初选入围的不少作品我都已经看过。
第一届书奖首奖作品《团圆》
香港的文化就是不一样,评审期间主人并不管饭。不过,起初我并不知晓。第二天中饭时间,一直没有人来通知,又不好意思去问,心里便想,开会倒是通知得蛮勤快的,也许竟不管饭?不过这样似乎也不错,何时去吃饭,一顿饭简单或复杂到何种程度,完全可以自己掌握。
将近一点钟,住在隔壁的自强打来电话。
“看得怎么样,饿了吗?”
“昏天黑地。没觉得饿啊。”我虽然惦记着午饭,但的确看得正起劲,没感觉到饿。
“那我们再看一会儿,一点半一起去午饭吧。”
“好嘞!”
睡觉的时间当然也要压缩的,我想以这样的作息规律的改变,来换取更充分的读书和思考时间,尽个人的能力来保证评审工作的质量。晚上11点多,真有点困了,不甘心这样就睡,我把一叠书抱到床头,靠在枕头上继续翻阅。终于抵挡不了倦意,不知何时昏昏沉沉地睡着了。
一觉醒来,发觉自己斜倚在床头,床头灯还亮着。一看时间,才凌晨三点半。扭扭脖子,感觉有点疼,可能伤了筋。好像并不严重,也就不去在意了。
这天上午,评委们集中讨论交流情况。我发现几位评委也面有倦容,心想,看来彼此彼此,谁也不轻松啊。
等到进入交流和讨论阶段,各位评委谈起作品来如数家珍、滔滔不绝,我愈发意识到,每个人都是认真读了作品,有备而来的啊。
评奖读作品,这看起来天经地义的事,在如今我们的某些评奖文化中早就被抛弃了。有时候,一件参评作品只有极少数评委读过,大部分评委只是听听介绍、画个圈圈而已。外界看来阵容庞大的评审委员会,其实因为一些评审委员并没有在内心设置并坚守某种底线,最后的结果也可能因此而留下本来可以避免的许多漏洞和遗憾。
也许,有人会说,这毕竟是文字内容相对有限的图画书评奖。那么,当参评作品数量更多,篇幅更大的时候,除了评委的操守要求,我们可不可以在评奖的时间、流程、技术安排等方面,从评奖的制度设计层面,就为评委们好好读完作品,提供可能性和保障条件呢?
第一届书奖评审推荐文字创作奖作品《躲猫猫大王》
根据筹委会提供的资料,本届评奖共收到参评作品330件,其中中国内地50件,香港地区90件,台湾地区190件。从数量上看,台湾地区的作品显然占了大头。
这其实是与两岸图画书创作、出版的现实状况相符合的。自1996年以来,我曾经7次应邀赴台湾讲学、出席学术会议、从事短期研究等,对台湾地区自80年代以来图画书发展的蓬勃局面有所了解。可是,作为大陆参加此次评奖的两位评委之一,我得承认,自己的心里多少还是藏了一点想法:希望在恪守公平原则和学术良知的前提下,尽量介绍一点大陆图画书创作的进展和成绩。毕竟,评委会中,来自台湾地区的评委人数最多。
这一天,按照预定日程,要讨论确定50本入围作品。我很快就感受到,所有的选择和意见,都消除了私心和地域方面的偏见。严格遵守评审程序,秉持公正之心和艺术良知,彼此尊重和深入探讨,成为评委们自觉维护的评奖伦理。例如,对于台湾的参评作品,来自大陆的两位评委往往流露出情不自禁的喜爱;来自台湾的评委们,也常常会表达自己对于大陆作品的由衷的惊喜。那天在酝酿入围名单时,我提到了一部我个人十分喜爱的台湾作品《那一年,我们去看电影》。我以为这部作品的文学基础很好,故事细腻流畅,绘画也颇有时代气息。台湾的评委则从历史感和细节方面对作品的不足进行了分析。这样的讨论,观点可以不一致,但评奖的地域利益或得失之争,已经荡然无存……
联想起我们的某些评奖文化和“潜规则”,为了地域、行业、部门、作者的评奖利益,常常不顾评奖规范,寸土不让、无理也争,个别评委甚至直接就带了 “分蛋糕”、争名额的任务和心态参与角逐,我竟隐隐地有些感动了。
第一届书奖优秀儿童图画书奖作品《荷花镇的早市》
不搞题材、风格、作者方面的照顾,也不搞出版社、地域方面的平衡,一切以文本为对象,以作品的艺术品质为依据。看到这个多少有些令我意外的结果,我从心底里为有机会参与和见证这样一次评奖而感到幸运。
也许,所有的评奖最初都是希望能够做到过程公平公正,结果具有公信力的,但是,要把这种愿望真正变成现实,我以为,路途可以很漫长,也可能就在我们自己的脚下。
当我在电脑上敲完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脖子、左肩和左手臂还在隐隐作疼,这是评奖期间高强度的阅读留给我的一份特别的“礼物”。不过,与这样一次评奖体验和收获相比,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原载2009年9月2日上海《文汇报·笔会》)
2023年第八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征奖将于2023年1月2日至2月28日进行,详情将于2023年1月2日公布。
敬请关注!